界首市4-5月份好人好事典型等你来投票!
日期:2024-10-21 03:18:32 | 作者: 行业动态
2、在投票页面选择你心目中的“界首市4-5月份好人好事典型”给他(她)投票,
3、本次评选活动坚持自愿投票原则,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包办投票,弄虚作假,严格禁止采用任何网络技术方法做投票舞弊,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投票成绩。
4、投票截止后,工作人员会根据选票数量,提交专家评审委员会,用微信进行投票与专家投票按比例进行加权整合,其中用微信进行投票占30%比例,专家投票占70%比例。
2018年3月24日,适逢陶庙古会,当日上午9时许群众报警反映,古会街上多部手机被盗。古会安保民警迅速走访排查、不间断巡查,最终锁定嫌疑犯和嫌疑车辆。14时许,民警发现嫌疑人正想上一辆嫌疑车辆。民警张鹏喊“抓小偷”。因嫌疑人和民警还有一段距离,嫌疑人正要上车逃走,这时上班路过的陶庙镇计生干部闫伟听到喊声,看见嫌疑人正要上车逃走,他眼急手快,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上前抓住嫌疑人胳膊,死活不松,嫌疑人连撕带挖,闫伟宁流血不放手,直到民警摁住小偷,他才松开那留血的手。闫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社会正气,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得到了周围群众的赞誉!
4月15日晚上8点多,界首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平从医院探望完住院的父亲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当走到东城肖庄时,见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李平上前去查看,原来是两辆电动车相撞,其中一位老人躺在路上一动不动,口腔内流出鲜红的血液,随行的家属因事发突然而手足无措。出于职业本能反应,李平拨开人群迅速上前告知家属:“我是医生,让我看看,快拨打120,”一边查看病人的生命体征。
事后据李平介绍,“当时,病人深度昏迷,呼吸急促,两侧瞳孔大小一致,一边摸病人桡动脉,进行别的部位的检查,排除了病人颈椎、脊椎损伤的可能,一边告知家属病人病情,可能会是脑出血。由于患者深度昏迷,口腔流血,我让家属帮助把病人的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呼吸道窒息,继续查看病人胸腹部及四肢有无明显骨折,”并安慰着手足无措的病人家属,几分钟后,120救护车火速赶来,李平协助救护人员把病人抬上车,就默默离开了现场、消失在夜色中。
经了解,受伤老人姓肖,50多岁,目前患者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尚不稳定,还在界首市人民医院ICU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治疗和护理。
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是非上班时间,即使是在院外,急救人员仍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宗旨,在群众危及到生命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李平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医者仁心,用点滴真情诠释了人间大爱,在危难时刻树立了医务工作者的高大形象。
谈及救人的场景,李平不愿意多说。“这次我只是采取了一些必要的院前急救措施,也是我应该做的,没什么。”而说起平时的工作,让李平记忆犹新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120急救中心是医院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第一站,是医院最紧张、最累、最忙的一线科室之一。这里的急诊医生护士每天都要24小时待命,负责全市的急诊急救工作,每天奔波在路上。干我们这一行,看见了就是份内的事,就是要争分夺秒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在急救中心工作每天就是和死神拔河、赛跑。一次夜间值班期间,120急救中心接到报警电话,让我们出车到陶庙卫生院去接一位产后大出血的患者,接到通知后我们立刻出动,火速赶往现场。在到达现场后,我立刻下车,飞奔到二楼查看患者情况,只见病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身体非常虚弱,在床上有一堆血块。我了解情况后,和司机、护士一起把病人抬到楼下救护车上,120救护车一路狂奔的同时,我们给病人开通绿色通道,一边补液,一边注射止血药物。由于处理及时,使病人得到一定效果救治,挽救了病人生命。在我刚到120工作的时候,接到一位孕妇打来的急救电话,说肚子疼,身边没有一个家人。我们120急救人员立即出车,及时赶到孕妇身边。在将孕妇送到医院门口时,孕妇突然在急救车上分娩了,我一边给予新生儿清理呼吸道、进行保暖,一边让驾驶员联系妇产科工作人员。几分钟后,妇产科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将孕妇及孩子送往病房急救,看到她们母子平安,我一直悬着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李平介绍。
李平本科毕业后,1998年7月参加工作,在界首市人民医院从事120急救工作有2年多,平时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对病人热心、细心,在急救工作中多次受到患者的好评。
连日来,界首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医生李平在老人遭遇车祸,致颅脑损伤的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给予病人最及时、最专业的院前急救措施,使伤者得到及时救治,避免了因不懂急救知识而产生的二次伤害,被同事和群众广为好评。一经界首市人民医院公众平台转发,就被广大网友纷纷关注点赞和好评,称赞李平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市卫计委、市医院党委号召全体医务人员向李平医生学习,弘扬社会正能量。(许志)
卢莉华,安徽省界首市人,1966年7月出生于陶艺世家,现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安徽省“陶瓷手工彩绘工”技师。
七岁时,卢莉华随父亲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山义学习陶器胎面釉下刻画技艺,1982年进入界首市工艺陶瓷厂工作。在卢山义的指导下,卢莉华掌握了彩陶刻画技艺,尤其擅长父亲独创的“刀马人”彩陶刻画,卢莉华所创作的彩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名家收藏。
进入21世纪后,原界首市工艺陶瓷厂进行改制,工人们纷纷转行下岗,界首彩陶这一传统民间技艺面临失传。卢莉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毅然挑起彩陶传承的重担,克服重重困难,和四哥卢华、外甥曹振亚坚守在陶瓷厂,接着来进行彩陶烧制和传承。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的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大力宣传界首彩陶文化,扩大界首彩陶的影响。卢莉华的坚守得到界首市委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她在原陶瓷厂内成立了“界首市卢莉华彩陶艺术有限公司”,召回原厂部分技术人员,带领他们精心制作界首彩陶,使界首彩陶这一民间传统技艺重放异彩。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莉华倍感欣慰,同时也想到自己将担负更为艰巨的传承义务。
为了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传承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并进行技术创新,卢莉华特申请创办了“卢莉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热心培养制陶新人,传承陶瓷手工彩绘及彩陶烧制技艺。
为了使彩陶制作工序和技艺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发展,卢莉华在节假日也不轻易休息,常常带领骨干成员埋头苦干,攻克难关。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观察和研究窑炉的升温现象,常常持续工作10小时经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她的辛苦和努力有了收获,她带领团队制作的彩陶作品比以前的成品率大幅度的提升了。她还将个人制作彩陶的技术总结出,传给年轻的技术人员。艺术总是遗憾的,所以艺术要一直地创新,技艺需要不停地改进。界首釉下刻画彩陶的烧制技艺也存在一些难以掌控的技术难题,在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中都一定会出现一些次品,比如炸裂、脱釉、掉底、出拱等现象,因此,成品率极低。卢莉华决心克服这些疑难问题,在继承和发展界首釉下刻画彩陶烧制技艺的同时,她和工作室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仔仔细细地观察、探讨研究、试验摸索。经过反复实验,找到原因,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提高了界首釉下刻画彩陶的成品率,提升了界首彩陶的收藏价值。了解彩陶制作的人们都知道,受当地土质的局限,要想做成比较大的彩陶作品几乎不可能。但是,她想突破这一技术障碍,经过改进拉坯方法和烧制技术,他们终于烧制出了高达1.5米的特大号釉下刻画彩陶瓶,它宣告了零的突破。这件作品在2008年春季被安徽师范大学作为教科研藏品,永久收藏。
多年来,卢莉华埋头苦干,孜孜追求,继承传统,不停地改进革新,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表彰,2006年9月被安徽省经济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2008年11月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传承人”,2010年3月8日被阜阳市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1年5月被安徽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安徽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安徽民间工艺师”光荣称号,2013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被评为“最受喜爱的民间艺术家”称号。
卢莉华对界首彩陶技艺精益求精,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她的彩陶作品多次获奖,也受到众多媒体的采访报道。2007年11月彩陶作品《八仙酒坛》荣获首届全国文化工艺精品评比大赛金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08年11月彩陶作品《楼空盖罐》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5月彩陶作品《楼空盖罐》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银奖。2009年10月18日彩陶作品《釉下刻画三彩陶瓶》荣获第三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8月彩陶作品《釉下三彩刻画陶瓶》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10年10月16日彩陶作品《三彩刻画将军瓶》荣获“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金奖。2011年5月彩陶作品《凤耳瓶》荣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评比银奖。2011年10月彩陶作品《玲珑如意罐》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5月彩陶作品《镂空盖罐》荣获“第一届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奖”二等奖。2013年1月彩陶作品《玲珑如意套瓶》荣获“第二届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奖”二等奖。2014年彩陶作品《三彩画筒》获“第三届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奖”一等奖。2015-2017年彩陶作品连续获“徽工奖”银奖。卢莉华还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及时把自己制作彩陶的心得经验记录下来,并与同行分享。其中论文《界首釉下刻画彩陶的图案装饰》于2009年6月在《安徽经济报》上发表。
卢莉华不仅专心致力于界首彩陶的设计制作与研究,而且热衷于公益事业,她利用自己的技艺优势,热情参加相关的公益活动,大力宣传界首彩陶文化。多次为安徽省博物馆、省非遗保护中心、界首市博物馆、界首旗袍协会、界首市邮政局等单位提供彩陶展品,以宣传界首彩陶文化。
每年暑假卢莉华都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免费提供场所和技艺辅导,使他们了解界首彩陶,喜爱界首彩陶,宣传界首彩陶,传承界首彩陶。与阜阳师范学院合作,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基地,帮助专家教授指导学生们的艺术创作。2011年,卢莉华被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聘为教授,为他们讲授界首彩陶的制作技艺,宣传界首彩陶文化。2016年至今,卢莉华坚持在界首市博物馆创办彩陶制作体验馆,义务传授彩陶制作技艺,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默默奉献着。
邢凤侠,女,1957年出生,现任界首市解放社区副主任。参加工作多年以来,邢凤侠不但在工作上严以律己,认真负责,在生活中,更是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在辖区居民和社区干部中都享有较高的口碑,是大家公认的热心肠。“社区工作很平凡,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把诸多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件不平凡的事,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邢凤侠说起基层工作来深有感触。
邢凤侠多年来服务在社区一线,可以说,社区里的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而且会根据各家的具体需要,给予不同的帮助。这么多年她一心扑在社区工作上,为群众服务时永远笑脸相迎,热情周到。邢凤侠说,我们要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才能无怨无悔地办好。提起她来,社区的老人都很喜欢,她自己负责的国税小区,她会经常打电话关心慰问,还挨家挨户上门看望老人,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嘘寒问暖、陪他们聊天,并将自己家中的电话和手机号留给老人们,不管在任何时间遇到困难都能联系她。她为了更好地为老人服务,把她们的困难情况和所需所求反映给社区,经常性发动志愿者去看望老人、送书诵读,帮助老人和残疾家庭打扫卫生。小区内的老人都夸赞她是老年人的贴心人。
解放社区有一位“三无”老人赵美兰,得知她的情况后,邢凤侠立即为老人申请了低保,保证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开支。
提起邢凤侠,赵美兰抑制不住笑意。“她每周都来看我,给我送吃的还有穿的,给我读书,陪我解闷,这是我的亲人呐!”
邢凤侠经常给老人打包一些饭菜,知道老人舍不得添置衣物,邢凤侠就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将家里的旧衣物捐赠给老人,她每周都会去给老人擦身体、洗衣服被褥、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逢年过节给老人送去新衣服、米面油更是常事,还经常多给老人发些补助,这些都是邢凤侠自掏腰包做的事情,只为老人的生活能够再舒适一些。
2018年初冰雪严寒,为了让老人平安过冬,邢凤侠给老人送去了厚衣物、厚棉被、电暖灯,每天不忘上门探望,关心老人的生活情况,提醒陈美兰早晚天冷尽量少外出、饮食要注意清淡卫生、少吃生冷食物,还安排周边邻居和居民小组长多关照老人,如遇突发状况,及时告知社区。知道老人血压高,却又经常忘记吃药,她会每次都陪着老人一起去看医生,并详细地询问好药能吃多久,到了时间就再给老人开两盒。
照顾老人至今,她觉得这慢慢的变成了了生活常态,哪天如果听不见老人的声音还有些不习惯,所以她会陪伴老人一直走下去,“我想让她知道她不是孤身一人,我们整个社区都是他的亲人。”
邢凤侠多年来从未间断过重阳节对社区老人的慰问活动,而且逢年过节都会上门拜访,陪老人安度晚年。同时,她也呼吁社区更多的年轻人能在今后的爱心活动中,一同加入到尊老敬老的行动中来!
在解放社区,提起邢凤侠孝敬患病婆婆的事迹,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邢凤侠与丈夫结婚40余年。与丈夫同为家中老大,家里还有多个弟妹,邢凤侠自然是担负起照顾婆婆的重任。看着卧病在床的婆婆,邢凤侠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婆婆照顾好,支撑起这个家。邢凤侠用自己的付出诠释了何为“最美儿媳”,“我只是做了一个后辈该做的,”61岁的邢凤侠这样说道。
在照顾婆婆的生活上,邢凤侠坚持做到事无巨细,给婆婆洗脸、擦身、换尿布、做饭喂药。老人喝水前,邢凤侠要先试过温度再送到老人嘴边;给老人喂饭,小心拿枕头垫在老人的背后,邢凤侠一勺一勺慢慢喂进老人嘴里;倒便盆、洗尿布、擦洗身体,邢凤侠一天不落,夜里起床数次给婆婆翻身、按摩。邢凤侠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时间上十分紧张,但是却从未有过一天的请假或者迟到,社区里她一直是到的最早的那一个。每天清晨,都会在社区里看到她打扫卫生的身影。为了照顾婆婆,邢凤侠每天早晨5点钟准时起床,帮老人洗漱,给老人按摩,扶她走路锻炼,然后喂饭,定时帮她翻身。老人经常大小便失禁,又要给她换衣裤,清洗身子。下午下班后还要扶老人锻炼一小时。晚上起来为老人翻身,抱她拉屎撒尿,一个晚上至少要起来四五次,天天如此。
为了给婆婆解闷,邢凤侠节假日和周日经常用轮椅推着婆婆上街或在小区散心。从婆婆病倒以后,她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可她从无怨言。正因为有了邢凤侠的精心照料,她的婆婆虽长期卧床,却从来就没生过褥疮,而且身体健康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转。邢凤侠的孝心感染了周围的人们,成为社区居民津津乐道的美谈和众人学习的榜样。
邢凤侠担任解放社区副主任多年来,一直以调解社区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稳定、提高自身素质、健全社区调解制度为己任,坚持把居民的事情放在首位。她立足基层,肯于思索,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消除在了萌芽状态。她在调解开始前就下足功夫,进一步探索矛盾的产生原因,调解过程中同当事人积极沟通,力求结果使双方满意,调解结束后1个月内及时回访结果执行情况,做到调解有始有终。她的用心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看似都是些小事,但对于邢凤侠来说却是居民生活中的大事,她通过法理情相结合的调解,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她经常跟同事们讲,社区调解是社会的减压器,社区工作人员在其中发挥着弹簧垫的作用。她还经常积极促进社区之间进行调解居民矛盾方面的经验交流,调解工作是繁琐的,也是十分艰难和危险的,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她敢于面对,挺身而出,及时控制复杂局面,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
邢凤侠,一个柔弱的女,从干社区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如动力十足的马达,每天满负荷工作。对于社区人口的摸排,一户一户,从早到晚,全心全意不敢懈怠。大家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这样的一幕,伴着黑色的夜幕,她还捧着厚厚的居民资料,一家一户地走访,核对居民信息。对于辖区里的流动人口、违规建筑、计生、安全风险隐患等更是留心留意,邢凤侠每天坚持走遍整个社区排查危险,为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也正因为邢凤侠这种为社区人民一心一意,不辞辛苦的服务的心,所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18年1月5日,界首市迎来了开年的第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所有主要出行街道,给界首市民的出行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邢凤侠在第一时间就带领解放社区所有工作人员站在了清雪第一线,亲自带领大家铲雪、清路。大家拿着笤帚、铁锹、簸箕等工具,清扫辖区内的主要道路的积雪。虽然天气严寒,但在邢凤侠的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们全都干劲十足,他们一边扫着雪,一边提醒着过路的行人:“小心路滑,慢点走,注意安全。”行人听到后,露出了感谢的笑容。
“爱出者爱往,福往者福来。人就是要心善,要有爱心,多做好事,好人才一生平安。”邢凤侠对行善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邢凤侠作为界首市解放社区的一名工作者,尽心尽职,做好社区党建工作,每月认真参加党员学习,注重社区服务站新鲜血液的培养,在社区社会事务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组织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她平时不但注重加强学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诠释员的先进性,还注重组织本党小组党员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收看时事政治等内容的电教专题片等。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作为一名社区服务工作者,作为社区党员,她既抓好自身学习,率先垂范,又紧密结合本社区工作实际,根据社区党支部具体安排,抓好组织工作,积极组织本党小组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她是联系群众的贴心人,将上级的政策积极宣传给群众。邢凤侠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用爱浇灌着社区的文明之花。
丁鹤鸣,28岁,男,党员,2010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并参加工作,目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在职工程硕士,现任界首市气象局副局长、工程师。工作以来,丁鹤鸣认真负责,努力钻研,长期扎身于基层业务一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团结,乐于奉献,先后为阜南县和界首市气象局培养多名气象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在多次获得气象专业领域奖项的基础上,丁鹤鸣今年入选“安徽省阜阳市第二批高层次专业方面技术后备人才”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自工作以来,丁鹤鸣从始至终坚持把做好本职岗位工作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基层气象业务一线发挥着模范作用,先后完成阜南、界首国家气象观测站业务搬迁切换、界首国家气象观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界首环境空气监测站建设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气象保障。丁鹤鸣多次在安徽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试点升级、重大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相关业务规范、技术规定的编制中承担了技术指导的工作,为全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县级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工作繁杂而艰苦,为有效监测预警和防范气象灾害,必须24小时值守以保障仪器设施稳定运行、采集上传气象数据并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阜南、界首两站均地处乡村,距离城区远,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丁鹤鸣不怕苦不怕累,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目前,两个台站业务质量均居于全省前列。除在气象专业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外,在接手界首市气象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后,带领单位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文明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界首市气象局分别被评为“第十届阜阳市文明单位”和“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丁鹤鸣始终把提高业务技能作为前进的不懈动力,自2011年起,多次在安徽省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10月参加第七届安徽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个人全能”第六名、团体第六名;2015年1月参加中国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个人全能”第二名、团体第七名;2016年8月参加第九届安徽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个人全能”、团体第一名。同时,丁鹤鸣本着促进气象业务发展、提升工作效率的原则,积极在科研事业上也不断突破自我,先后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撰写10篇科研论文,《阜南站历史气候资料均一性分析》、《地面气候标准值数据集(1981-2010)查询系统》等分别获得市级气象科研奖项,项目成果在阜阳各台站得到普遍应用,有力提高了气象业务和服务效率。
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丁鹤鸣很注重团结协作,积极为气象事业培养人才,在先后所培养的8名气象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中,1人在2017年“阜创汇”技能大赛暨全市气象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个人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阜阳市技术能手”称号;其中有2人被评为气象工程师,6人被评为气象助理工程师,并都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9月-11月,丁鹤鸣受命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徽代表队教练,负责日常训练和指导,最终安徽代表队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
丁鹤鸣始终把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和团结协作作为行为准则,在平凡岗位上为气象事业发展默默奉献着青春,用努力拼搏、勤劳朴实和无私奉献精神谱写了人生华章,用好学、实干、进取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和信任,用行动诠释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
位于界首城北30里处的小黄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学校,这所学校的学区南、西、北三面都与河南省接壤。因位置偏僻,社会经济落后,附近青壮年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因此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寄宿在校,双休日回家由爷爷奶奶看管或投奔亲戚家里。这所学校的六年级有45名学生,留守儿童达37人。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本该是依偎在父母身边偶尔撒撒娇的年龄,由于父母外出,缺失了几多关爱、几多呵护。如今,老教师杨继珍关爱学生的事迹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传颂着、赞美着……
杨继珍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50多岁,消瘦的身材,虽然他已过天命之年,然而初心不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满怀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主动请缨,接任了六年级班主任。
为了熟悉学生情况,杨老师建立了班级学生电子档案,对每一位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理想愿望、家庭住址、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在哪里打工、联系方式、现在监护人等信息都做了详实记录,提到哪个学生杨老师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杨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长处多鼓励,短处多弥补。作为班主任,他全学科给学生释疑答难,多角度关爱学生成长,甘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
班里有三位学生父亲亡故,母亲改嫁,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杨老师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呵护和关心。
小甲同学性格内向,生性胆怯,杨老师就多找他谈心,鼓励他“男儿当自强”,要求他在校好好学习,回家要孝敬年迈的爷爷奶奶,早日担当家庭重担。
小乙同学的母亲远嫁他乡,长期没有回来看他,与妈妈失去了联系,因思念妈妈,小乙整日思想恍惚,情绪低落,学习浮漂,进入不了状态。杨老师就想方设法与他的妈妈取得联系,用自己的手机让小乙与妈妈通话。当听到妈妈那久违的亲切的呼唤声,小乙泪水横流。杨老师则乘势告诉小乙,妈妈虽然远嫁他乡,她依然爱着你,你要体谅妈妈的难处,克服困难,振作精神,努力学习,快乐生活。
小云同学则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感染腮腺炎需在家隔离治疗,小云的奶奶因家庭困难,村里安排她做保洁员,挣点工资补贴家用,忙时就顾不了小云。杨老师就多次家访,查看小云病情,叮嘱她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按时吃药,并查看作业、辅导功课。小云的奶奶逢人便说:“我家孙女能遇到这一种的好老师,使我少操多少心呀!”
今年清明节过后,班里出现6例疑似腮腺炎病例,杨老师立即向学校报告,并通过教育局邀请市疾控中心刘医生来校查看病情,指导防治。刘医生说,腮腺炎是一种儿童急性传染病。婴幼儿1岁半注射腮腺炎疫苗,有效期10年,因此十一二岁孩子正值传染高发期,必须让患病儿童在家隔离治疗三周,三周以后传染期就过了。防止疫情扩散,患病儿童在家隔离是关键。
为预防疫情,杨老师花费600多元为学生买来板蓝根冲剂放在班里让学生每天三次冲服,买来食盐为学生漱口清洁口腔,买来84消毒液用于寝室、教室消毒,并印发腮腺炎防治知识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对于因家长不能及时接回的患病学生,杨老师亲自逐个送回。
杨老师不放心这些生病在家的学生,经常在班级群里询问,学生病情怎样?在家学得会吗?有没问题?在家是否注意安全?每天进行家访,向学生进行疾病预防教育,防溺水教育,检查学生作业,辅导学生功课。
在家隔离治疗三周。说着容易做着难!家长一致认为,腮腺炎是儿童常见病,打针、吃药,五六天就消肿了。学生在家隔离,一是耽误了学习,二是失去监护怕出意外,强烈要求让孩子返校上课。所有压力集中到杨老师一个人身上,甚至有家长当面责问杨老师问什么还不让孩子上学?为稳定家长情绪,杨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解释,一趟有一趟地家访,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辅导功课。这20多天,双休日、五一假期也不例外,杨老师老家有80岁的父母双亲,他也只可以通过打电话问候了。
有时冒着烈日,有时顶着风雨,有时踏着泥泞,有时披着晚霞,20多天的奔波辛劳,学生家长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黄靖男的家长说:“儿子真幸运,遇到这一种负责的好老师!”
杨老师用他的爱心感动着每一个学生,谈起杨老师,学生们无法掩饰那种敬佩之情。学生黄雅静说:“我的父母在外跑运输,有次我病了,杨老师送我回家,妈妈不在家,老师又把我送到几里外的姥姥家,让姥姥照看我。再过两个月我们小学就毕业了,我真的不想毕业,因为我不想离开杨老师。”
学生毕梦晴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我亲自感受到我的班主任老师为我们献出的满满的爱心,他的一举一动都令我敬佩,他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甚至周末也不休息。”“他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通过个人的辛苦付出,去关爱别人,就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我立志成为一个像杨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学生马甜甜在周记中写道:“我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得到老师的点赞,我也在老师的点赞中慢慢的提升。杨老师不仅使我学会了知识,更使我学会怎样做人。”
初见刘梅,是在大黄镇史炉村村室,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去核对帮扶户资料。身边同事指着一位女干部对我说,她也是我们国税局职工,被派驻村里当了工作队队长。当时的印象,她就跟旁边几位女村干部一样普通,留着利落的短发,嘈杂声中,娴熟地依照我们报出的名字,准确找出贫困户资料。
返程途中,同事们感慨,当初她是多么的光鲜亮丽,才得知,她已经驻村三年了。怪不得,对贫困户那么熟悉。
刘梅,界首市国税局税源管理二科科员,2014年10月驻村任大黄镇史炉村兼扶贫队长至今。
47岁,同龄的同事依然光鲜亮丽着,她却瞧着略有些沧桑。我笑着说听说你以前很时尚呢,她害羞地撩起头发,却已是掩不住的白发:“女儿也说过我,让我下乡戴顶帽子,但我觉得那样就不接地气了,不容易跟老乡亲近。”我不由得想起一位老乡的话:“刘书记,跟俺农村人一样,朴实哩很!”
后来,却是频繁地听到这一个名字。在询问贫困户是否明白他们的时,大多数都能说出她的名字,说不出名字的也明白他们有个刘书记。
局领导安排我下乡随刘书记走访两天,了解她的日常工作,写篇人物事迹。我还发愁不擅长写人物事迹咋办。但是,两天之后,我却觉得一点都不难。随便到哪,都能听说她几件事,我就随身带个小本本,随听随记,人物形象就出来了。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夸赞,每一件平凡的事,每一句朴实的话,都是最真实的写照。
我表达了我的敬佩,她很窘迫,我也没做啥呀,无非就是多去串串门了解情况,见面打声招呼“大爷,吃饭没”之类的,也就跟乡亲们熟了。能宣传的政策多宣传,能享受的政策都享受,也就只能做这些。
有一次走访到一位叫徐修邦的贫困户家,老两口都已七十多岁,儿子残疾,说到家里的难处,老人老泪纵横,场面让人心酸,刘书记也忍不住流泪,临走时塞给老人500块钱。老人事后从村主任口中得知钱是刘书记自己掏的,几次跑到村室去还钱:“俺以为是村里给的,刘书记自己掏钱俺可不能要呀。”
还有一位叫史丛林的贫困户,患有肺气肿,儿子精神不正常。走访的时候,老人说到自己刚住院回来,花了2000块钱,这村里给通自来水,还要自费一部分。刘书记二线块钱:“大爷,这钱算您生病我瞧您了。”
每天工作结束,她都坚持记录工作日志,把走访的贫困户情况,符合的帮扶措施等等事无巨细都认真记录。很多琐事却能看出来用心。比如88岁老人洗一大盆衣服费力呀,下次走访带个搓衣板过去,比如大娘眼睛不舒服,再来记得给大娘带眼药啦……除了工作日志,脱贫攻坚各种文件政策,应知应会的名词解释,史炉村基本情况,贫困户情况,厚厚一大摞资料。
说起驻村的收获,她说,深入农村,我才真正体会到农村工作的繁杂与艰难,体会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真正含义,也促使我能够俯下身子同村干部一起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三年来的工作,学习成长了不少,工作上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一次次挨家挨户地走访,进一步探索贫困群体,被他们的贫穷但淳朴的感情打动,他们要的是我们的尊重与理解,只有获得群众的认可,才能干好工作。我常常跟家里孩子说贫困儿童的情况,让他们对比清楚自己处在多么幸福的生长环境,培育他们善良的品德,也培养他们珍惜拥有的。
在2016年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刘书记与村干部白天一户户一遍遍走访,晚上反复填写更新扶贫资料。遇上部分贫困户不在家,就趁他们中午回家吃饭,或者晚上睡觉之前再去。问到满意度时,有贫困户说到,刘书记这么辛苦,腿都跑细了,咋能不满意呢!
年底第三方评估验收中,69户贫困户179人顺利脱贫并通过验收。看到曾经的贫困家庭走出困境,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为他们高兴之余,心中更是满满的成就感。
说起驻村的辛苦,她说唯一难过的是对家人的愧疚。2014年10月刚刚驻村,她年迈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一天假都没请,只能拜托哥哥姐姐多加照顾。2016年8月,母亲脑溢血复发,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周,略为好转后接回家休养。即便如此,在脱贫攻坚最繁重的时刻,她没跟村里说一句,白天坚持走访,深夜回家陪护母亲。哥哥姐姐体谅她驻村辛苦,让她不要记挂家里,太晚了就别大半夜往家赶,好好休息,别耽误了白天的工作。纵然如此,每次回家见到母亲,她都愧疚到流泪。
说起女儿,她更是愧疚。暑假女儿回来待了短短16天,走的时候跟她舅妈说:“我妈真忙,我回来这些天一顿饭都没给我做过。”说到这句话,她语气里满是心酸。
言谈间能看出来,她是个极其感性的人,说到母亲重病无法尽孝,家庭无法兼顾,数度流泪。说到部分贫困户情况,也是深有感触,充满感情。
驻村期间,她与村两委一起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促发展,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脱困上。
三年中修建自然村道路19.5公里,修建桥涵26座,治理沟渠10公里、河塘8口。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她跟局领导积极协调,给史炉11个自然村,配送了垃圾桶以及资金上的帮助。还通过局领导与东锦科技公司协调在路灯亮化工程捐资38000元,给11个自然村安装了120盏路灯,为群众的晚间出行提供了方便,不仅照亮了黑暗的道路,也温暖了群众的心。组织成立环卫队,9个环卫队员每天正常运作,对全村的生活垃圾及时清运,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帮助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争取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229户,小额信贷75户。帮助117户贫困户做好危房改造并全部完工验收。谋划产业项目,利用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特色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如养殖畜牧业、手工编织等项目,与局领导协调实施养殖帮扶计划,局里2016年为69户脱贫户购买能繁母羊207只,金额155515元,2017年为78户一般贫困户购买能繁母羊234只,金额208400元,鼓励贫困户扩大规模养殖,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建设了村级光伏发电60千瓦和户级光伏发电20户;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既解决了身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刘梅坚持完成了三年驻村工作。10月份述职那天,来了几十位贫困户,她问村主任咋喊了这么多人,村主任无奈地说,我一说你要走了,他们自愿来的。述职说到动情处,刘书记又是泪洒当场。其中一位叫史云峰的老人,还带来一盘鞭炮,非要送送刘书记,她幽默地说,大爷,我现在还不走类,你这不是撵我吗?至今,这盘鞭炮还放在村室的桌子上。
三年期满,但由于文件没下来,暂时维持驻村。“没事,就当站好最后一班岗了,马上也要今年的第三方调查了,我熟悉情况,也能帮上忙。”
谈到三年驻村经历最大的感受,她开玩笑说:“给了我黝黑的皮肤,而且几个村跑来跑去,身体锻炼得棒棒的,可比健身房强多了。”然后一脸严肃:“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很感谢组织给了我一个提高为群众服务的平台,扶贫工作虽然艰苦,但内心是充实和快乐的。即使以后我不再驻村了,我依然会常回来看看他们,因为真的已经割舍不了了。”
在她的工作日志中有这样两句话:其实我只是陪他们说说话,问问有什么困难没,他们要的真的不多,一句温暖的话语他们就记住你了。话很朴实,但显而易见她对贫困群众满满的用心。正是这份用心,成就了一位心系困难群众、坚守扶贫一线的扶贫队长。正如她的名字,虽无寒梅傲雪的风华,却含暗香浮动的情怀。
王集镇陆集村原为陆集乡政府所在地,三年前,村经济发展逐步衰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滞后,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落后于周边。2014年,陆集村被定为“贫困村”,11月,葛建伟作为原阜阳市卫生局的选派干部,来到陆集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上任伊始,别说是群众对他没有信心,就是我们两委干部也都认为他就是来这镀金的,不是为我们谋发展的。对这些误解,葛书记一笑置之,三年来,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用行动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化解了群众的误解。
葛建伟书记从始至终坚持以党建统领全局,以党建促经济发展。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两学一做”,加强党员教育,学习党章党规,讲解党史,学习先进典型,观看反腐警示片等,不断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积极开展党员的“双培双带”,“无职党员定岗定责”等六大载体作用。2017年10月18日上午,他亲自组织党员干部在村党员活动室集中收听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认真聆听习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他经常组织并且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会议,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和落实力,激发党员积极向上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断地鼓动两委干部争先创优。他很注重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良好的党建工作为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地助推剂。
葛建伟得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村活动经费全靠上级拨款,远远不能适应村集体发展需求的困境后非常着急。到村任职的第二天,就开始组织村两委一班人了解村情、民情,反复多次召开会议征求两委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等人的意见。他向大家表态,一定千方百计谋发展,找出路,三年内保证改变村集体经济“空壳”的现状。
在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陆集村成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获得了一百万的发展试点资金。经过请示上级党委同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征求意见后,该资金投入到了我村新成立的几个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中,按照风险自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该笔资金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6.5万元以上的收入。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在葛书记的带领下,陆集村在全市率先成立村集体经济实体公司“界首市峰轩创业经济服务有限公司”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阜阳市卫生计生委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村又成立了“界首市康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葛书记既是管理者又是业务员有时还是装卸工,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康卫公司已与阜阳市直部分医疗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村没出一分钱,没出一分力,就实现了公司获利七万多元。
为了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他跑项目、争指标,在阜阳、合肥等地多次往返,不怕炎热、不知疲倦,强忍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又为我村争取来了省人口基金项目三十万元,在全市光伏电站建设指标异常紧张的情况下,葛书记利用各种途径,为我村争取到了第二座村级60千瓦光伏电站指标。当前,任期考核虽已结束,他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与时间赛跑,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多方协调,力争陆集村第三座60千瓦光伏电站早日开工建设。到时,仅光伏发电一项,就将为我村集体经济带来进二十万元的年收入。
我村扶贫就业车间建设中,葛书记与村两委一道,筹划地址,与村民洽谈租地等有关事宜,深入细致做好村民工作,督促建设方加快工程进度,严把工程质量,为扶贫车间如期交付使用出力流汗。扶贫就业车间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使我村每年又增加了三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意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从零到二十多万,这是当初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葛书记到陆集村后,首先对陆集村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了实地调研查看,在发现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年龄偏大,药品严重不足,陆集医院基础设施老化,医疗设施匮乏等真实的情况后,立即向单位领导做了详细的汇报。经过领导现场实地查看了解后,两级卫生部门拨付资金三十余万元,对陆集医院实施了改造,并将陆集村卫生室与陆集医院做合并,调整充实了医技人员,增加了医疗设施,改善了陆集村民及周边群众的就医环境,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葛书记又多方奔走,通过自身行业资源,多次组织上级医疗卫生单位在陆集村开展义诊活动,为陆集及周边群众免费治疗。
受经济条件和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是导致部分疾病在农村地区多发常见的最终的原因。为此,葛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采用讲座、展板、宣传标语、有奖知识讲座等多种方法,持续开展对村民的健康教育活动,以细雨润田的方式,一点一滴逐步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小习惯。通过环境卫生有奖评比活动,激励贫困户自觉的养成讲卫生、爱整洁、促健康的良好愿望。他还多方筹措资金为123户贫困户免费进行了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改造,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葛书记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村家家户户,经常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和贫困户,进一步探索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门别类给他们开出摆脱贫困的“药方”,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体贴群众,始终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户怀中,得到干群的赞誉和信赖。
在陆集村,每到一处,提起葛书记都是赞不绝口。杨庄贫困户杨丙才的爱人李素兰身患精神疾病,需要住院治疗,他知道后,立即与阜阳市三院联系,帮助办理住院手续,并与帮扶干部高彬彬一道前往医院看望。陆集贫困户王启才双目失明,行走不便,爱人范素芹又患上了抑郁症,也无法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家庭生活雪上加霜。葛书记车接车送往返阜阳三院,帮着拿针拿药,全程陪护。
王老家的王建民,上有年事已高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本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却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身残,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葛书记多次与王建民谈心,从思想上鼓励他树立身残志坚立志脱贫的信心,积极主动帮助他办理相关手续,争取了,建起了蛋鸡养殖场。通过努力,王建民不但实现了自己的脱贫,今年还扩建了养殖场,奔向了致富路。王老家贫困户赵美英,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她独自带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苦苦支撑着,由于家里实在没钱,两间小房已成为危房,一家三口回来时只能在亲友家借宿,葛书记与包村干部一道想办法,多次向其本人宣讲政策,积极为其争取政策照顾,顺利实施了危房改造,笑容也重新再回到了赵美英的脸上。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工作与生活两难兼顾的葛书记对此深有感触,但他将对家人的愧疚转化为了对陆集群众的爱。三年来,每当节日来临,他都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争取相关单位帮助,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投入近十万余元,购买大米、面粉、食用油、月饼、被褥,及时对困难群众、老党员、计生家庭等特殊群体进行慰问。葛书记来陆集村任职时,年幼的女儿尚在幼儿园,每每看到陆集村的孩子,他好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一样,三年来,每年他都会购买大量的学习用品送给陆集学校的留守儿童。他还多次组织阜阳市的志愿者来到陆集开展关爱活动。
葛书记为民办实事的事例举之不尽,他一心装的是陆集村的贫困户,一心想的也是陆集村的发展。他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实现自身的承诺。虽然他在年迈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面前不是孝子,在年幼的女儿面前不是好父亲,在独自承担工作和生活重担的爱人面前不是好丈夫,但他是我们的贴心人、好干部、好领导!他是不图名利的傻子,为民造福的公仆,一心奉献的孺子牛。他为我们陆集村理清了发展的思路,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树立了发展的信心,我们衷心地欢迎他、爱戴他。
孙莉亚,女,现年43岁,党员,2014年10月被选派到靳寨乡靳寨村担任村党支部兼任扶贫工作队队长。2017年5月改任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该到村工作以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加强党性修养,主动融入农村工作,全方面开展扶贫攻坚,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为靳寨村脱贫攻坚及党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曾受到省、阜阳市、界首市的多次表彰,分别授予省优秀选派(驻村工作队长)标兵”荣誉称号、“阜阳市巾帼建功标兵”、界首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界首市“选派先进个人”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孙莉亚自选派到村工作以来,以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促进村发展为己任,以精准脱贫为目标,走村串户,摸实情、做实事。她起早贪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舍院落,用脚步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仔细地了解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作为,孙莉亚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第一个任务。她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组织党员培训、主题活动、便民服务、义务劳动等。坚持“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制定了详细的发展党员计划,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发展党员2名,打破了该村五年来未发展党员的僵局。以“两学一做”宣传教育为契机,开展升国旗,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各自然村成立了党小组之家,为村中的党员家庭户挂牌,建立了靳寨村“两学一做”宣传教育微信群,把全村党员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她认真开展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撰写了靳寨村发展规划,重新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312人,做到一户一档,制订帮扶措施。2014年脱贫45户89人;2015年脱贫43户114人;2016年脱贫62户138人;2017年脱贫46户119人。为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她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她与村两委先后到本市和周边苗木药材基地当地考验查证,组织召开产业谋划讨论会,确定了村集体发展思路,实施靳寨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品”项目。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先后帮助界首市红星家庭农场、界首孙鑫养殖场、超杰家庭农场等采用劳动用工形式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她积极申报扶贫道路项目建设,到村三年来,共争取道路项目资金383.8万元,修建村内8450米道路,完全解决靳寨村的“断头路”出行难的问题;实施“小农水”及水利项目、文化活动广场、申报建设扶贫车间等项目,所有项目全部竣工。申报建成60千瓦光伏村级及80户户级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截至目前村集体光伏及户级光伏电站收益资金已达30万余元全部发到村贫困户手中。
她积极带领村两委在村实施产业到户工程,达到产业覆盖率100%,申报到户产业86户27.4万元;实施产业托管46户,托管到安徽丰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户投资4000元,每年享受分红500元;实施“金融+贫困户+企业”的“带资入股”工程,已向48户贫困户发放240万元,贫困户也已领取到分红收益;实施危房改造49户,目前享受危房改造资金32万元。
2017年底,靳寨村顺利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5%以下,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作为一名选派帮扶干部,她关爱留守儿童,协助开展了界首市旗袍协会“百名旗袍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孙莉亚在平凡的岗位中,以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党务工作的满腔热情,推动靳寨村脱贫攻坚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深受党员和群众的好评。
年逾七旬的贾友昌和张素云家住界首市顾集镇李翠行政村。贾友昌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位民间艺术爱好者,他自发组织成立了李翠村百灵鸟艺术团,并定期在顾集镇文化大舞台公益演出,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丰富了周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的老夫妻,先后被评为界首市“金婚模范夫妻”、“五好家庭”、阜阳市“最美家庭”、安徽省“最美家庭”。他们相约百年之后共同捐献器官的事迹,在顾集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贾友昌是一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休教师,默默教书育人40年余载,退休后也闲不住,经常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在当地卫生院上班的大女儿,跟老贾闲聊时说起了医院里的事情。“排队等着捐献器官的患者是多么痛苦,家人是多么焦灼和无奈。”大女儿说,“爸,你不知道,不少人因为找不到或没有来得及等到相匹配的器官而失去生命。有些是才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有刚上幼儿园的儿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这把老骨头,器官可有管用的?”老贾这样问女儿。当得知不少器官常规使用的寿命都很长时,老贾暗暗下了决心:要捐赠遗体器官。
老贾试着把捐赠遗体器官想法告诉了老伴。让他意外的是,老伴不但表示支持,还说要跟他一起去捐器官。
起初,亲友对老贾夫妇的做法很不理解,让老贾的女儿去劝说。但老贾的态度坚决,而在医疗系统上班的两个女儿也都表示赞同和支持。
“孝顺与否,不是在于老人去世之后怎么对他们,而是在世时怎么对待老人,尊重老人的意愿是最基本的。”大女儿说。
“,我们老两口要捐献遗体器官。”2015年7月份,老贾夫妇来到界首市红十字会,主动申请自愿捐献遗体器官。
办理完手续后,老贾夫妇各自领到了一本红十字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贾友昌,您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角膜),恩泽患者,造福社会,这种高尚的人道奉献精神,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和赞扬。
自从领到证书,老人一直珍藏着。“看到它,觉得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心愿。”贾友昌时常会拿出证书抚摸,“这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去世后,严格去履行捐献协议。”
贾友昌夫妇相约捐献遗体器官,在当地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火化我都不情愿,更别说割器官了。”有人这样说。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讲究“入土为安”。很长一段时间,火化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贾友昌夫妇的行为给当地带来了一股新风。
“人死就是一把土,能留下器官救助别人,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贾友昌表示,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去兑现。
“期盼能通过我们的行为带动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为那些等待器官的患者带来希望。”贾友昌说。
界首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目前遗体捐赠已逐渐被大众接受,但是能像贾友昌夫妇这样付诸行动的,在当地并不算多。
父母是孩子的旗帜。贾友昌夫妇的言行感染和触动了他的儿女们,在二老的带动下,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也纷纷效仿,全家共8人签订了捐赠遗体器官的协议。
尹蕊和郭可心是界首市芦村镇国祯实验学校九年级一班的学生,几天前,这两名学生在下午上学的路上,猛地发现地上有一个钱包,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千多元现金、银行卡及身份证等贵重物品,还有几张彩票,从天而降的“钱包”,让两名学生顿时手足无措。
看着钱包里的现金和五、六张银行卡,两位学生不知所措;钱包内又没有失主的联系方式,两人思来想去,最后经过商议,准备把这个钱包送到芦村派出所,让警察叔叔根据钱包内的身份证,寻找丢失钱包的主人。
在芦村派出所的帮助下,很快联系到了失主。失主接过钱包激动地说:“起初很意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是太感谢这两位拾金不昧的好学生了,这种精神太可贵了。”我的钱包里有五、六张卡,加起来有几十万元,要是每张都去挂失重办,至少得折腾一两个星期,里面的钱也不了解什么时候才能取出来,真是帮了大忙,我要向这两名学生当面致谢!”
两名学生说:当时就是想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把钱包还给失主,越快越好。面对金钱的诱惑,她们坚守住了道德底线,学校领导知道情况后,对尹蕊、郭可心两名同学拾金不昧的行为在全校进行了通报表扬,大力褒奖了两名学生,并号召全校学生向她们学习,学习她们拾金不昧的优良品质。
身边好人凝聚社会正能量,凡人善举引领社会新风尚。这两名学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界首市芦村镇国祯实验学校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在全市共创文明城市、学校共创文明校园的时刻,学校出现这件事令人非常欣慰,这也是多年来学校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结果,他们的事迹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正如一个个和谐的音符,融入到建设文明校园的生动乐章之中。
她是徐春侠,今年60岁,是界首西城街道新阳社区居民。10年前丈夫患病偏瘫卧床,10年来她不离不弃,无微不至服侍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无怨无悔。她的爱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她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赢得到了大家尊重。
徐春侠1958年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老实、淳朴、厚道正直的庄稼人,虽然徐春侠家庭贫寒没有进过学堂,但在父母亲的教育和感染下,自幼就是一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淳朴可爱的女孩。1977年与大她4岁的丈夫张东运喜结良缘,尽管婆家家境贫寒,徐春侠也没有嫌弃,凭着一双勤劳的手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的奉献着,从不叫苦叫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跟着时间的推移,一双儿女的诞生更给这个家增添了无穷的喜悦,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夕旦福,2008年对徐春侠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年,其年,54岁的张东运突发脑梗塞,落下来半身不遂,无疑给这个贫困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丈夫尽快康复,除了正常就医外,每天不论多忙、多累,徐春侠都会给丈夫按摩、搀扶丈夫练习走路。
后来,丈夫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徐春侠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孙子,为了这个家,徐春侠很少回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匆匆忙忙,每当看到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愧疚,丈夫望着妻子单薄的身影和逐渐苍老的面容,几次狠下心来对妻子说:“春侠,咱离婚吧!我不能拖累你后半生,让我自生自灭吧。”每当此时,徐春侠总是说,“别说傻话了,你是我丈夫,更是我的亲人,孩子的父亲,谁家还没有个灾啊难啊的,咱挺挺就过去了,不要胡思乱想了。如果换做是我,你就不管我了吗?别说啦,我不会离开你,更不会离开这个家!”
由于精神和身体的煎熬,张东运曾经想过轻生,徐春侠发现后,总是耐心细致地劝说,“东运呀,病魔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生活的信念,生存的勇气,常言说的好,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是结发妻,虽然你生活不能自理,咱家比较穷,但我不会离开你,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苦日子总会熬到头的。”徐春侠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每天给丈夫喂饭,擦身体,按摩,洗洗涮涮从不间断外,还经常教育孙子要尊敬长辈,要懂得关心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用的人。在她潜移默化下,儿女都很懂事,求上进。如今,儿子已经娶妻成家,女儿也已经出嫁,儿女经常回来帮助照顾爸爸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妈妈的负担。
风风雨雨的十几年,见证了徐春侠高尚
下一篇:好样的!渔民捕获极危扁鲨后决断放生